益阳日报1月6日报道 刚走进赫山区会龙山街道龙山港社区敬老院,身形消瘦却穿着一件硕大外套的郭赛舟,就冲着同去的社区工作人员张跃亲昵地喊:“跃跃姐姐,刘正华没棉衣穿了。”
说是敬老院,实际是由一栋旧楼改造而成,木制的窗棂,斑驳的墙壁,凋敝冷清。刘正华穿着一件毛了边的棉衣坐在房里,身盖一床旧毯,往电烤炉凑了又凑。一旁的院长石完花忙不迭解释:我知道不能用电烤火,但天冷衣薄,没办法。
住在这里的,多是像刘正华这样的孤老以及社区“三无人员”,不能自理人员过半,衣被频繁洗晒,损耗大。尽管社区每年都挤出经费购置衣被,一年组织一次辖区内单位企业募捐,民政部门也多有帮扶,还是不能保证这里衣被的足量供应。
正因为住的多是行动不便的老人,可能引发火灾的电烤炉被视为高危物品,在这里被明令禁止。条件所限安装不了空调,老人们只能盖着毯子坐在轮椅上,或坐在床上窝在被子里,呆坐着、或盯着电视,度过清冷的一天又一天。
无儿无女,或儿女常年在外的独住老人,在龙山港社区就有100多个。更令人心寒的,是为人儿女的,竟嫌弃老父老母,就把他们往社区敬老院一送,从此不闻不问。
这,仅是一地所见。见一叶落而知秋,其他各处,可以想见。
在益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所见,同样令人揪心。
前不久,在学校团委书记刘志超争取下,益阳市红十字会送来了50床冬被,分配给了离家较远,家长没及时送来棉被、冬衣的学生。这种到处求援的情景,对学校老师来说几成常态,一入冬,老师都会叮嘱亲朋戚友、左邻右舍:过时的衣服鞋子,只要能保暖的,都拿来。
所幸,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开始关注这里,衣服鞋袜、生活用品时有送来,但对学校近两百名学生来说,还是“僧多粥少”。学校聋哑部生活辅导老师周华林说,多数孩子只有两件棉衣,一到阴雨天,常常这件要洗了,那件还没干。校园里一些成人般高矮的孩子,却还系着幼童才用的围兜,原因大抵在此。
相比身体的冷,更甚的是心里的凉。
启智部生活辅导老师张海林,在诉说完孩子们的可怜之后,愤愤不平地斥责起了一些家长的可气:除了少数常来学校送衣物、周末接孩子回家的,更多的是开学之后把孩子往学校一丢,不放长假不来接,更别提来送东西。期间孩子在这里吃不吃得饱、穿不穿得暖,他们根本不管。
说这话时,一名男生怀抱一个小包,直嚷嚷着要回家。这天是周五,父母会来接他回家,他急切得中饭都没去吃,下课后就回宿舍等。
即使是懵懂如他的智障孩子,都视家如心归处。无奈,一些温暖的港湾,却不愿接受这些迷茫的小舟返航。
相关链接
益阳日报义工大队正在开展“为闲置衣服找个温暖的家”活动,如您有闲置冬衣、冬被、冬鞋、冬袜,或愿意捐赠取暖设备,助困难群体温暖过冬,请拨打13907371301,不胜感激。(记者 汤革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