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即打开
邵阳:打赢国企改革攻坚战
2015-01-22 11:00:14
  
红网

湖南日报讯 寒冬时节,天气却不怎么冷。

湘中邵阳传来的消息更使人心暖:历经近3年的攻坚克难,全市66家市属国有企业全部顺利完成改制,4.5万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,积累多年的复杂矛盾和遗留问题基本化解,社会大局和谐稳定。

1月中旬,记者走进古城宝庆,探寻这场改革攻坚战的发起初衷、战果成色和制胜之道。

“既是一堆难啃的‘硬骨头’,更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攻坚战”

“新一轮国企改革是‘逼’出来的。”1月17日,邵阳市国资委副主任夏存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。

“逼”自何来?夏存良说起了3年前的故事。

2012年1月18日。时任省委副书记、省长徐守盛在邵阳市走访慰问时,来到湖南建筑装修机具总厂和邵阳内衣厂,目睹困难企业破落凋零的景象、看到困难职工近乎潦倒的生活,心情十分沉重。

徐守盛进一步了解获悉,当地仍有一批市属国有企业或长期停产晒太阳、或出租厂房寻生路,均处于特困状态,职工工资、养老、医疗等基本保障均无法维持。

“出租厂房不是长久之计。我们来送温暖,送一次是一次,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”这一情况引起徐守盛高度重视,他语重心长地说,国有困难企业不改革、不走向市场永远没出路,勇于改革,勇于走向市场,才有发展希望;要努力盘活土地、设备等资源,向市场要办法要活力。

事实上,为搞活国有企业,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,邵阳市先后展开过多轮国企改革。破产重组、股份制改造、租赁经营等改革接二连三,不曾停歇。这些改革,既有背水一战的壮举,也有破茧成蝶的辉煌。

“然而,‘靓女先嫁’,好改的早就改了。”邵阳市国资委副主任夏存良实话实说:剩下的66家国企,除了3家能勉强维持生产外,其余的均已停产。

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,怎么办?

进一步推动国企改革已是不可回避的紧迫任务。

从企业发展看,这些未改制困难企业绝大部分处于停产状态,基本没能力进入市场,更不用说参与市场竞争。1958年建厂的邵阳市染料厂,曾有过年产值过亿元、年利税超千万元的荣光,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,沦为特困企业。

从职工利益看,企业不改制,多年积累的困难和矛盾得不到化解,拖欠职工工资、医药费、社保费等越来越多,通过上访表达诉求者逐年增多。仅邵阳汽车运输公司一家,累计拖欠职工社保费达4亿多元,且每年新增债务1亿元。

从资产管理看,66家市属国企沉淀大量资产,不改革不仅无法盘活资产,相反,现有国有资产还在不断缩水,出现令人心痛的“冰棍效应”。部分地处城区的困难企业,改不动、搬不走,成为城市发展“钉子户”。

从改革机遇看,国家、省里支持国企改制的红利逐年递减,再不启动改制的话,只怕“喝汤都困难了”。

各种因素倒逼,国企改制到了“绕不过、拖不起、慢不得”的紧要关头,邵阳市的决策者认识到:“对这些企业实施改制,既是一堆难啃的‘硬骨头’,更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攻坚战!”

“该给的钱一分不少,该享受的政策一项不缺”

1月17日,湖南建筑装修机具总厂原书记林建平收到一条“不同寻常”的短信。200多字的短信,对他以及企业改制指导组耐心、细致的工作给予由衷赞扬。

发短信的是厂里退休职工卞成军。1月16日,卞成军和其他400多名职工一样,领到了企业拖欠他们近5年的工资、个人垫缴的养老金、工伤补助等费用。

“企业倒闭10多年来,职工打电话、发短信几乎都是头痛的事,如此‘正能量’的短信还真是罕见”。林建平介绍,改制之初,因职工对补偿标准持异议,改制工作一度“卡壳”。改制指导组以各种方式邀约该厂51名职工代表面谈,讲政策、说道理,改制方案终于以98%的高票获得通过。

改制,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,事关职工群众切身利益,既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智慧,更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。

为确保企业改制顺利推进,2012年8月24日,邵阳市召开千人大会,打响国企改革总攻战,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市属全部66家国企改制。

为打赢这场攻坚战、最大限度保障职工权益,邵阳市市委书记郭光文在会上郑重表态,“该给的钱一分不少,该享受的政策一项不缺”。

同时宣布,此次国企改制遵循“资产统一处置、资金统一监管、人员统一安置、规费统一征缴”的基本原则。事后证明,正是这“四统一”,使66家企业、4.5万职工在政策层面“一碗水端平”,最大限度维护了职工权益,有效减轻了政府压力和改革阻力。

攻坚之战,不能失败,只许成功。市委、市政府组建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;先后召开了4次市委常委会、10次市政府常务会、65次市长现场办公会、4次全市国企改革工作会,研究改革改制,对症下药。

市里先后出台政策性文件、会议纪要19个,对资产处置、职工安置、社会保障、债务处理等,依据国家法律、法规和政策作出科学细致的规范,使企业改制有法可依、有章可循,措施严谨、程序规范。

改制,必须尊重职工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监督权;改制,始终坚持依法操作、民主操作、有情操作、阳光操作。

市直单位的500名干部组成66个改制指导组、进驻企业指导改制。

31名市级领导深入企业,坐镇指挥,挂点督战。他们直接参与企业改制方案的制定,直接过问每个环节的技术操作,直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。

邵阳造纸厂改制尚未启动,故意闹事者、恶意使坏者先把气氛“搞热烈”了。改制指导组进进出出几十轮,终于赢得职工支持。

邵阳化工总厂改制启动之时,首轮进驻的改制工作组被职工赶了出来。市领导与职工面对面沟通,座谈会开了20余次,妥善解决了46个历史遗留问题,改制得以有序推进。

所有改制政策、企业改制方案、职工补偿标准、各种拖欠费用等,全部张榜公布,人人心里有本明白账。

为破解“钱从哪里来”的难题,该市成立专业融资平台——邵阳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。将暂时不能处置的企业资产,统一过户给这个公司,再通过这个投资经营公司向银行抵押贷款,此举累计融资7.63亿元;通过统一处置企业土地资产,获得现金收入9.3亿元。启动改制以来,该市通过各种渠道累计筹集资金35亿元,基本保障了改制资金所需。

“既解民忧、又促发展,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”

1月18日,细雨飘零。

邵阳市区新鑫矿苑一栋二单元,76岁的老矿工曾礼轩正在家里忙着腌制猪肉,准备热热闹闹过年。

“没想到这把年纪了,还能住这么好的房子”。曾老带着记者在他90平方米的新房子里参观,爬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。

曾礼轩在邵阳市国有新东煤矿工作30多年,退休已有21年。矿上生活的50多年,没住过像样的房子,最好的“住房”要算绞车房。

2012年,新东煤矿启动关停改制。为妥善安置职工,该矿首批建设了两栋120套安置房。曾礼轩按成本价购得一套,圆了一辈子的住楼房梦。

“在政府支持下,我们将再建一批保障性住房,统筹解决3个改制煤矿、2500户矿工的住房难题。”新东煤矿原矿长曹正祥指着墙上的规划图介绍。

为解决破产改制煤矿职工再就业难题,邵阳市组织专门的招聘会,首批有200多名矿工在环卫、保安等岗位就业。

邵阳市在国企改制过程中,职工成为最大受益者:所有补偿金一次性发放到位;拖欠多年的工资、社保金、医疗费等全部结清;符合条件的职工还接续了养老保险、医疗保险,社会保障正常化,后顾之忧一一化解。

按照“改制不留后患”的要求,改制过程中,企业家属区水、电、路等基础设施提质改造同步推进,职工生活环境得到改善。

改制,改出一派生机。

在湖南湘中制药有限公司,记者看到,现代化的厂房大楼内,先进的制药和检测设备一应俱全,生产线更是“哗哗哗”转个不停。

这家由原市属国企湘中制药厂通过股份制改造而来的企业,如今实现“脱胎换骨”:拥有78个药品品种,是全国抗癫痫药物生产基地,其丙戊酸系列产品占有全国同类产品80%的市场份额。2014年,该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2.1亿元,比改制前增长了1倍;其上缴税收、实现利润均实现翻番。总经理杨贞皓告诉记者,“正在新建的生产线投产后,年销售收入可达5亿元,税收可达1亿元”。

神风动力公司,已有战略投资者相中,即将进行股份制改造。

邵阳汽车运输总公司采用员工持股的改制方式,职工参与改制的积极性大增。

通过对国有企业实施改制,全市盘活土地资源900多亩,既为城市发展腾出了空间,也为企业改制、市政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。

在邵阳市市长龚文密看来,这场国企改制攻坚战“既解民忧、又促发展,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”。(记者 李伟锋 胡信松 蒋剑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