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过治理后的吉首峒河,山清水秀。
团结报1月7日报道 2014年,湘西州上下认真贯彻中央、湖南省委重大决策部署,紧扣州委“542”发展思路,突出“群众路线教育年、项目工作推进年、基层建设巩固年”活动主题,全力推进扶贫开发、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三项重要工作,统筹抓好稳增长、促改革、惠民生、保稳定各项工作,呈现出经济较快发展、改革全面深化、民生持续改善、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。全州经济已经走出近年来的低迷状态,进入了加快转型、加快发展的新阶段。
成绩来之不易,经验弥足珍贵。我们坚信,湘西州现在相对落后,绝不等于今后永远落后,坚信现在我们已进入加快发展、后发赶超的最佳时期,坚定既定的发展思路、重点、目标不动摇、不松懈、不折腾,把握机遇乘势而上,全力加快发展速度,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,奋力推进后发赶超。
经济增速较快回升
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,全力以赴稳增长,湘西州生产总值增速从一季度的-1.1%快速回升到二季度的5.8%、三季度的7.7%,预计全年增长10%左右(按新增卷烟异地生产指标因素计算,增长13%左右),比上年增速翻了一倍多,打了一个翻身仗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,回升速度居全省前列。
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
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,增长20%,重大项目建设有新突破,烟草项目已经落地,湘西机场完成选址和预可研,张花高速三条连接线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,黔张常铁路开工建设,张吉怀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。战略投资引进有新突破,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入驻湘西。政银企对接力度加大,差别化信贷政策获得省金融机构支持,全年新增贷款增速列全省第二。
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
全州财政收入增长8.8%(按新增卷烟异地生产指标因素计算,增长28.7%),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。规模工业企业利税增速由上年的-39%回升到7.6%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.7%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%和12%。
发展惠民成效明显
精准扶贫深入推进,完成第二轮187个村整村推进任务,年内减少贫困人口11.65万人。民生投入力度加大,全州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支出近65%,为民办实事任务圆满完成,社会保障全面提标,公务员津补贴得到提高。
经济结构不断优化
以矿业整合发展和园区扩规建设为重点的工业转型升级加快,农业特色产业稳步发展,生态文化旅游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,成为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地区,有力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和城乡消费。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,由15.2∶35.3∶49.5调整为14.4∶36.6∶49,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。
【经验和启示】
● 必须提升顶层谋划、凝聚思想共识
全州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、十八届三中、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切实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、理论、制度自信。按照中央、省委的战略部署,完善提升历届班子好的理念,提出了“542”发展思路、“三州”理念和分阶段奋斗目标,并在操作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,全州上下加快发展、加快脱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显著增强,推动科学发展的思维理念和能力特别是城镇、重点景区、工业集中区、农业特色产业园规划水平得到较大提升,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、聚精会神搞建设的浓厚氛围。可以说,近两年是全州抓发展、惠民生、保稳定、转作风最有力有效的阶段,为不输在新一轮改革发展起跑线上开了好头、起了好步。实践证明,思想是行动的先导,战略谋划是发展实践的指引,只有立足当前,着眼长远,科学系统地完善提升顶层谋划和工作布局,才能更好地统一思想认识,凝聚发展合力。
● 必须强化责任担当、倡导真抓实干
大力倡导守土有责、真抓实干,对看准了的事就果断决策,对决定了的事就强力推进,边干边教育引导,边干边总结提高,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。坚持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抓发展大事,突出抓好扶贫开发、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三项重要工作,加快重点项目建设,发展内生动力得到极大提升,经济实力显著增强。坚持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抓民生实事,认真落实习总书记视察湘西州重要指示精神,全力抓好精准扶贫“三件大事”,近两年减少贫困人口达25万人,得到中办督查局回访组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。坚持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抓急难险事,矿业整治整合、查非纠违深入推进,成功应对了凤凰旅游服务管理新体系引发的负面舆论炒作,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历史罕见的严重自然灾害损失。实践证明,担当既是尽责的体现,更是忠诚和能力的体现,只有勇于担当、善于担当,困难才能迎刃而解,发展才有好的局面。
● 必须突出项目支撑、扩大有效投资
牢固树立“发展靠项目支撑、工作靠项目推动、面貌靠项目改变”的理念,抓住各种有利机遇,切实把精力集中到抓项目上,把绩效体现在项目建设上,以项目工作的实效带投资、促发展、惠民生。围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,及早筹划建州60周年州庆,精心筛选了300个州庆献礼重点项目。两年共实施州级重点项目330个,拉动投资570亿元,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达60%以上。实践证明,项目建设的力度决定经济发展速度,项目建设的水平决定经济发展质量,抓好了项目,就抓住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“牛鼻子”。
● 必须大力改革创新、寻求重点突破
采取BT、BOT、TOT、PPP和企业债券发行等方式破解项目融资难题,通过调整规划、改善环境、布局重大项目、用好政策流转土地、加快征拆腾地促进土地增值,破解用地难题。积极探索以城市综合体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,以土地流转、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,以工业集中区和标准厂房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,以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开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,以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拓宽工农特色产品销售渠道,取得了好的效果。注重创新工作推进方式,州委先后召开经济工作现场推进会和扶贫开发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、城乡同建同治暨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等座谈会,在全州上下形成自我加压、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。实践证明,改革创新出活力、出生产力,只有在改革上敢闯敢试,在创新上大胆突破,实现对经验和传统的超越,才能使工作持续健康推进,不断有新突破新发展。
● 必须坚持重心下移、夯实基层基础
始终把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摆到突出位置,坚持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,大力开展基层建设巩固年活动,不断激发基层活力。全面启动实施城乡同建同治,城乡面貌为之一新。深入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,实现了电子防控体系城镇主要区域全覆盖。出台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,村办公经费、村干部误工补贴大幅度提高,基本实现了计划生育、信访维稳、城乡同建同治等基层事务管理“村为主”。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,在全面完成中央、省委专项治理任务的基础上,重点开展了农村“三资”清理、危害生态建设、“两违”整治三项治理,动真碰硬整治“四风”积弊,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,达到了群众满意的效果。实践证明,经济社会发展要跑得快、走得远,必须始终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,真正让基层强起来、基础实起来。(记者 卢琼来 石 琦 付 丹 赵 欢 符晓鸣 彭 宁 周名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