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即打开
茶陵越人墓发现3处骨痕 挖掘即将触底
2015-01-09 11:13:27
  
红网

6 考古已近尾声,但考古人员至今仍没有发现棺椁

考古已近尾声,但考古人员至今仍没有发现棺椁(记者汪成 通讯员粟林洪 摄)

7 考古工作人员正在骨痕处进行勘察

考古工作人员正在骨痕处进行勘察(记者汪成 通讯员粟林洪 摄)

株洲晚报1月9日讯  (记者 李军 通讯员 熊鑫) 就在楚墓的挖掘基本结束之时,考古工作本已进入尾声的越人墓却出现了新的情况。考古人员心中有两大疑问:第一,在仅剩约2厘米深度没挖掘的墓址上,棺椁为何仍没出现?第二,在墓穴内发现的三处骨痕,很有可能是殉葬的三个人留下的痕迹,这些人是谁?

墓主的骸骨哪去了?

从去年10月开始,市、县文物局组建考古队对古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,越人墓是其中在荒塘坳的2号墓。越人墓中已经出土多把青铜剑、戈、矛等兵器,另一方面,墓主的陪葬品里也发现了当时很少见的青瓷器,显示墓主的身份非凡。种种迹象表明,墓主可能是一个地位极高的将领。

可是随着挖掘的触底,墓主的棺椁却迟迟没有显露,最终也没有任何痕迹。一般来说,战国的越人墓是有棺椁的。该墓长约17.4米,宽3.15米,深3.15米,或为省内最大的越人墓。墓主的身份高,那么棺椁不但应该规格较高,而且其家人也会为其做好保护措施。

“一般来说,越人墓的棺椁也会保存得较好,里面会有墓主的骸骨。”市文物局局长席道合说。考古工作人员推测,或许棺椁与尸骨已经腐烂,也可能墓主是战死的守城将领,而这只是他的衣冠冢。

三处骨痕是殉葬者留下的?

墓主的残骸没找到,但是却有三个人留下的骨痕。茶陵考古队执行领队黄阳秋介绍,在越人墓的北端,考古队员发现了痕迹,“有一些细碎的骨头,是三个不同的个体留下的,横着排列。”黄阳秋推测,这三处痕迹可能是为墓主殉葬之人的残骸。

那么这三个人是男是女,是老是少?黄阳秋说,墓穴留下的残骸还不足以判定三人的性别及年龄。但结合墓主的身份,以及当时殉葬的习俗,这三人可能是为墓主殉葬的三个年轻小伙子。

关于越人墓的发掘进展,黄阳秋介绍,由于这两个疑问的出现,发掘也带着问题放缓了速度,但即便如此,也只有约2厘米的下挖深度,目前该墓的挖掘也进入收尾阶段。

活人陪葬,为了什么?

殉葬又称陪葬,是指以器物、牲畜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,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。以活人陪葬,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。有的是死者的妻妾、仆人被随同埋葬,也有用俑、财物、器具等随葬。

约五千年以前就出现了人殉,商朝男女贵族墓葬有大量的人殉,但当时没有夫妻合葬、妻妇殉夫的现象。

用活人殉葬,是我国古代一项残忍野蛮的制度,秦汉之后有所收敛,往往代之以木俑,陶俑。但到了辽朝,人殉之风死灰复燃,此后,金、元、明初都有殉葬制度。

【历史背景】古代军事要塞晓塘古城,是如何被埋没的

根据《株洲文物名胜志》研究,晓塘古城的出现与楚国军事上的需要有直接关系。战国初年,楚悼王励精图治,任用魏国旧臣吴起为相,国力大增。楚国接连对外发动军事进攻,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“南并蛮越”,过湘东取扬越之地。而从湘东进入江西,晓塘的平坦地势,无疑是一条理想的通道。

但是,吴起为相仅一年,随着楚悼王的去世,楚国陷入了内乱,楚国没有延续攻势取得扬越地区,而晓塘就成为楚越两国在战国初期接壤的重要关口,在边境上的隘道口,筑城设堡,防止越国进攻,是必然而为之的,晓塘古城的筑城模式,以及出土的众多青铜兵器也是这一历史的证明。

公元前306年,勾践后的第五代君王无疆北上伐齐,听信田姓说客所误,率领大军调头攻楚,不料中埋伏,兵败身亡。这次失败虽然越国继续存在,却丧失了大量国土,不仅长江以北尽数丧失,吴楚两国边界也从罗霄山脉推进至赣江,而晓塘也因古城军事要塞功能渐渐丧失而被历史所埋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