湘西网1月15日讯 湘西山多,且一座比一座逼仄。
元月3日,在冬阳的沐浴下,我们的车终于艰难驶进绿树掩映下的泸溪县白羊溪乡排口村。排口村很偏远,像湘西大多数山村一样,村口立着一株古老银杏树,透着世外桃源的安逸和淡雅。村庄的尽头,隐匿着一座破旧的吊脚楼,饱经沧桑的木头门槛及房屋造型,昭示着木楼的年代久远,门框右上方赫然挂着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统一标志及“泸溪县白羊溪乡排口村卫生室”牌匾。
村卫生室的主人是一个年届63岁皮肤黝黑的苗寨老人——杨兴富。
村民半夜的敲门声就是出诊的信号
初见杨兴富,你无法把这个眼神坚定而谦和的老人与他所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。
说起40多年的医龄,杨兴富回忆说:“有村民被蛇咬了,扎个架子抬着去城里,结果来不及,死在路上了。”村民临终前的惨状、绝望的眼神和对生命的渴望,刺痛了杨兴富的心。
部队转业回来的杨兴富决定利用自己卫校毕业的功底,开始了在大山里“独行侠”般的行医生涯。
为了提高医术,他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到乡镇卫生院学习,苦心钻研。
打针、输液、抢救……日复一日,杨兴富渐渐忙了起来,他的名字也开始被村民叫响。
排口村山高谷深,居住稀散。附近二十几座山头星罗棋布着6个自然村,170户人家,都是杨兴富的就诊范围。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,村民半夜的敲门声就是出诊的信号。“时间就是生命,抓起药箱就跑!”杨兴富告诉我们。他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,夜半酣梦中,被前来求诊的乡亲叫醒,披着星光独自回家。他熟悉这里的沟沟坎坎,夜再黑,也不会迷路。
现在每户人家都有他的电话号码。近年来,偏僻的排口村受打工潮的影响,村里很多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,剩下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,杨兴富出诊的次数也较以前更多了起来。
当村医的收入并不高,连同家里6、7亩的烟叶,一年下来收入也就1、2万元。说起这份工作,憨厚的杨兴富说:“虽然辛苦,但是村医是受人尊敬的职业,走到哪家都有饭吃,比当村干部吃香。”
杨兴富在村里,我们心里踏实
有一件事,让村民杨七旺十分感动。
杨七旺常年在福建打工,前年秋收农忙的一天早上,75岁高龄的老父亲在山里抬打谷机不慎从3米多高田坎上摔下来,身上多处擦伤,动弹不得,当时脚肿得像馒头大。正在自家的稻田收割的杨兴富闻讯后,立即丢下手里的镰刀,赶到老人身边。简单处理病情后,杨兴富和村民们找来临时担架,把老人从田坎下抬回来。老人年事已高,腿骨受伤后,身体情况恢复慢,需要静养。一辈子勤劳惯了的老人就挣扎着要起来,杨兴富瞧出了老人的心思,劝慰他:“叔,你安心养病,地里的庄稼有我,不会让它耽误!”
在此后二十几天,每天东方微亮,村庄以南十几公里处的山峰刚刚显出模糊的轮廓,杨兴富便同妻子简单弄些早点吃几口出门,前往杨老汉家,为老人打针、换药,帮助老人抢收庄稼。
杨七旺感慨地说:“有杨兴富在村里,我们心里踏实!”
村民杨兴仙因急性阑尾炎发作疼痛难忍,家人找到杨兴富,他不顾一天的疲倦与寒冷立刻起床赶到病人家。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,病人需要做手术,可杨兴仙家里穷,一时拿不出钱做手术,杨兴富把家里积攒的600多元钱拿出来塞到家属手中,陪同送到县医院,直到第二天早晨患者做完手术病情好转后他才离开。
水井湾村的唐三妹老人大便不下,儿女均掩鼻犹豫,杨兴富却不顾用手抠。贫困户缴不起药费他垫支或免掉。谁家生孩子了,该通知哪个孕妇去查体了,谁有高血压,谁有糖尿病……凡是与村民健康相关的大事小事,杨兴富都一一记在心里。
有生之年未了的心愿
终年的跋涉与辛劳,杨兴富的身体终于提出了抗议。
2009年9月,在家人的反复催促下,杨兴富经县医院查出了胃溃疡。尽管如此,杨兴富仍不以为然,每天风里来,雨里去,来回出诊,只至最后竟消瘦得连5岁的孙子都追不上!
2010年12月的一天,杨兴富终于累倒在一次出诊的路上。
这次患病经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胃癌。
获悉杨兴富的病情后,淳朴的村民们送来水果,送来鱼、鸡蛋等农副产品,还有几位村民偷偷送来了钱。
农村人谈癌色变,有了这次和死神打交道的经历,让杨兴富对老百姓生存之艰辛,对健康的渴求更有一番深刻的体会。
“从省医院动完手术回来,不到三天,有村民电话打来求医,他又背起药箱出门。”谈及老杨术后的执拗,妻子唐社妹数度哽咽。
“行医就是行善,我要是不干了,乡亲看个病找谁,村里的公共卫生服务又找谁呢?”杨兴富说,治病救人,是他这辈子唯一能对村民做的。
一辈子行医,杨兴富也心存遗憾和期盼。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,村级卫生室的面积不能少于60平方米,药房、注射室、观察室、预防接种室等“四室”要分开。然而,排口村的卫生室,至今仍是一座风雨中孤立的吊脚楼。
“但愿能在有生之年亲眼看着建起一座标准化村级卫生室。”杨兴富道出自己最大的心愿。(记者 张玉秀)